“劣币驱逐良币”,指的是一种货币流通的现象。在货币流通过程中,如果有两种面值相同的货币一起流通,“做工好,分量足”的良币会被人们收藏、囤积甚至重新熔铸,从而逐步退出流通市场;而“做工差,分量轻”的劣币会充斥市场,成为市场流通的主流货币。这种现象被称作“劣币驱逐良币”!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本质是“利益的驱动”,说白了“良币”更值钱,更受人们的喜爱,到手的良币,就被囤积起来,找合适机会再高价变卖掉!
举个例子,假如现在有两种一元钱银币,第一种重10克,第二种重5克,这两种钱币因为面值一样,所以购买力是相同的,假设都能买一只雪糕。这个时候,头脑灵活的人可能会发现,如果把10克的硬币融化掉,正好能造出两枚5克重的一元钱,也就是说从原来的一元变成二元,购买力翻倍了,能买两只雪糕了!
当然,实际环境中两种同面值的货币不会有这么大的价值差距,这里只是举个容易看懂的例子。
一旦明白了这个“发财”的道理,“做工好,分量足”的钱币还会正常流通吗?谁都知道它更值钱,一个可以换两个,所以大家纷纷“收藏、囤积”这种良币,找机会再变卖升值。久而久之,“良币”越来越少!
这不是假想的理论,历史上已经有多次“劣币驱逐良币”的史实。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枚广东银元,就曾经跟“劣币驱逐良币”有关系!
话说,清朝光绪年间,中国的市场上流通着大量的外国银元,像“墨西哥鹰洋”、“西班牙双柱银元”、“荷兰马剑银元”、“法国站洋”、“日本龙洋”等等。
看到外国银元逐渐统治了中国的货币市场,清政府想改变这种局面。为此,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发起了“中国银元”的制造。为了能吸引老百姓使用新银元,铸造时特意加重了一分银量,这样,造出来的银元比市面上的外国币都要重一分银!
这超分量的银元谁不喜欢?一旦投入市场,“新银元”必遭收藏、囤积,跟外国银元交易后,也会造成白银外流、亏损!张之洞认识到问题所在,当即调整策略,减轻新银元的重量,铸造跟外币等重的新银元,这才避免了“新银元被囤积、滞流”的局面。
当年的一个错误,造就了今天的银元大珍!当时铸造的就是样币,后来大部分被收回改铸,流传至今的“广东七钱三分”十分稀少,好品相的更是凤毛麟角,收藏价值当然不菲!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劣币驱逐良币比喻什么
劣币驱逐良币比喻好的东西被人们舍弃,而坏的东西却充斥市场的局面。劣币驱除良币指的是在一个国家之中,流通着两种货币,一种是制造精良,实际价格较高的良币,另一种是制造粗糙,实际价格较低的劣币,这两种货币的法定比价相同,但良币却逐渐退出了市场,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劣币,劣币驱逐良币又被称为“格雷欣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