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5日讯 近年来,昌邑市紧紧围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以现代粮食产业的信息化发展为总抓手,以多元化投入、链条化打造、绿色化发展为重点,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打造的青阜农业综合体成为山东土地经营规模较大、信息化程度较高、基础设施配套较全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较为成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青阜路径”。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8.385万亩,增长0.2%;单产422.31公斤,增长0.1%;总产54.22万吨,增长0.3%,实现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青阜农业综合体夏季粮食单产、总产全面增长,小麦每亩单产550公斤,总产6600吨,增长12%,连续3年丰收。
设立“指挥大脑”
作为拥有10.2万亩良田的青阜农业综合体,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维护粮食安全中的巨大作用。审时度势,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将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到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实现精准化种植、智能化决策和社会化服务。总投资2500多万元建设的大数据为农服务中心,布局土地、种植、气象、机械等多功能模块,通过部署环境监控、长势监测和作物模型分析为一体的农场生产管理系统,更加便捷灵活地掌握土壤、病虫害、气候变化、粮食生长等数据,实现大数据平台一体化、智能化、精准化管理。以建设的2.1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示范区为样板,引领带动全部土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内粮食亩均增产200公斤以上。
安装“云端大脑”
为做好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保障,青阜农业综合体联合昌邑市气象局建设了“粮食安全气象服务示范点”,为粮食安全气象服务发展提供新样板、新经验。通过建设粮食安全气象保障示范工程,在示范点大田作物种植区内建立农业小气候观测站,并设立了户外电子显示屏,实时滚动显示当天大田农业小气候实况、天气预报及各种农业气象预报预警等服务产品,方便实时了解最新气象观测数据和农业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的作用。为做好现场气象保障,在示范点成立了“粮食安全气象服务工作室”,同时成立了“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创新团队”,对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的气象服务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开展粮食作物全过程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良田气象变化随时掌握,随时采取应对措施,为粮食作物增产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建设“田间大脑”
先后筹资5100多万元,建设增压泵房35处,田间铺设主、干、支输配水管道44.8万米,设置主杆固定式、支架半固定式或自动移动式灌水器喷头2.6万个,完成土壤墒情和水肥一体化监测项目2.15万亩。土壤墒情监测仪器能实时监测地下1米土体内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和温度,通过“E生态”公众号,可随时查看各站点7天内的监测数据,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灌溉,土壤墒情数据实现了自动采集、存储;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精准分析作物对肥水的需求,实现节水50%以上,肥料有效利用率提高30%以上,每年节约种植成本800多万元。投资建设的病虫智能化预警监测系统,自动完成虫情信息、农林气象信息的图像及数据采集,定时采集现场图像,自动上传远端的物联网监控服务平台,实现农作物病虫害早期预警与精准防控,为有效防控病虫害提供决策和依据。
发展“农机大脑”
投资1.2亿元购置大型拖拉机、智能配肥机、植保无人机、自走喷药机等国内外先进农机装备300台(套),农田耕、种、管、收农机作业数据实时传输至大数据为农服务中心。设备通过安装先进的北斗导航作业系统,实现耕整、播种、植保、收获各环节的作业数据信息收集,实时掌握作业进度、精确评估作业质量,包括作业实时轨迹、作业面积、耕整地质量监控、施肥喷药监控、秸秆覆盖监控、播种质量监控等,施肥量减少6%,提高土地利用率1.0%以上。无人机植保机通过平台规划航线,精准地对作物进行施肥、施药作业,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减少对人员和环境污染危害,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近100亩,节约药水量40%以上,节省人工80%以上。
闪电新闻记者 王亮家 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