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本报讯 5月28日,上海市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华东师范大学落幕。我校参赛团队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其中,材料学院《“纤境”VR智能交互系统》、机械学院《从“织造”到“智造”——移动式自动挂纱机器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4+1”非遗创新传承模型构建地方非遗文化库——以海宁皮影戏为例》等3个项目荣获一等奖。另外,学校再次捧得“优胜杯”。
(上接第1版)
《“纤境”VR智能交互系统》项目团队为解决当前虚拟现实(VR)交互设备发展中面临的交互硬件输入方式单一、虚实场景感官不统一等挑战,利用自主研发连续化制备设备,实现具备多场信息感知功能半导体纤维的千米级连续制备,并赋予其机械鲁棒性、自清洁抗污、信号高保真、高灵敏度等特性;与同济大学设计学院合作开发了新型的空间拓扑交互方式,通过纤维拓扑编织结构集成,融合了像素点级空间感知功能、多模态交互思路、神经形态算法,通过自主开发的织物电路互联与信息传输关键技术等,开发了有望用于宇航员空间训练的VR交互织物。
《从“织造”到“智造”——移动式自动挂纱机器人》项目团队研发了一种低成本的移动式自动挂纱机器人,解决了纺织生产中筒纱上落的问题。机器人通过机器视觉和SLAM导航技术,能够自动抓取、储存、运输和上落纱筒,提高纺织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机器人具有结构紧凑、运动灵活和成本低廉等优点,适用于中小型纺织企业,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挂纱效率。创新点包括多自由度稳定夹持机构、适用于狭小空间的全向运动底盘、纱筒姿态智能识别技术以及模块化设计和协同作业能力。通过本项目的研发与应用,为纺织行业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可行解决方案,推动纺织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和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1”非遗创新传承模型构建地方非遗文化库——以海宁皮影戏为例》项目团队以浙江海宁皮影戏为例,全面考察其历史脉络及特点价值,总结其发展困境。团队结合文旅融合、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在信息、文创、传播三个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设计实验,实验结果显著。团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总结提炼出“4+1”非遗创新传承理论模型,包含“图文视频”“产品转换”“文化融合”“品牌合作”四种创新设计模式和一条多元传播轴线,并结合实际案例对模型进行分析及论证,旨在以多元化设计激发非遗创新创造活力、赋能非遗传承与发展,并辅以传播实现非遗文化的“破圈”,旨在促进皮影艺术创新性、时代性发展,同时为破解各地非遗传承难题,实现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非遗迈向多元化、数字化传承提供可参考的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