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如下:
1.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失业率上升,所谓的隐性失业也在上升,失业率从18%上升到21%;
2.劳动力价格略有上涨,但涨幅受制于经济条件;
3.高端技术人才和高层次技术人才紧缺,外贸和出口贸易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4.高学历毕业生涌向沿海大城市找工作,但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不到80%;
5.非正规就业、流动就业、非正规就业的数量在增加;
6.随着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形成了就业市场化模式和劳资双方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有什么特点?
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劳动力总供给过剩。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大量劳动力得以释放。另一方面,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供过于求也表现为低素质或低素质人力资源大量过剩。
经过科学发展,具有现代文化素质和先进劳动技能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相对稀缺,表现为就业市场存在大量低素质的剩余劳动力,他们无法填补许多对技术和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失业人员的存在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提高文化技术素质和工作效率。然而,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给失业人员及其家庭的生活造成困难,增加了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第二,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劳动力供过于求。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1.劳动力总量增长过快。
2.城镇劳动力失业率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
3.劳动力培训不利导致劳动力结构性过剩。
解决劳动力供过于求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劳动者个人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中国既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逐渐显现。
三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势放缓。
虽然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改变,但从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劳动力供给高峰即将过去。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中国人口提前完成了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其结果反映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第四,失业率在下降,新增就业岗位在增加。
改革以来,城镇就业总量逐年增加。由于我国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在总就业中的就业比例大幅下降,而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单位等其他新兴城镇单位的就业从无到有逐步增加,就业结构趋于多元化。因此,它也带来了结构的根本变化
中国大约有1.2亿农民工。其中,约1亿农民工进城,占城镇就业人口的近40%。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行业,特别是集中的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农民工已经成为该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工的流动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但由于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没有迹象表明这一现象会扩大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严重全国性问题。从中长期来看,这种情况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地区的企业工资水平被迫上升,从而迫使一些工资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退出这一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六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低。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一方面,城市劳动力需求旺盛,熟练生产人员短缺。另一方面,随着以国企改革结束为标志的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加强,经济结构向更有利于劳动力利用的方向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不断增加。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旺盛,但部分地区技术工人供给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